十一届全国人大期间建筑业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

亚投(中国) 2013-03-06

        随着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盛大开幕,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完成了历史使命,留下了过去5年不平凡的历程和成就。在这5年里,建筑业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稳步前行,行业总产值从2008年的61144亿元升至2012年的135303亿元。原建设部也在2008年的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更名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意味着国家把住房保障和城乡统筹提到了重要位置。本报盘点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履职期间与建筑业相关的几大关键词,算是管中窥豹,以飨读者。

  住房保障,一个吸引着数亿人眼球,关系到数亿人生活的关键词,从被称为“房地产民生元年”的2007年开始,逐渐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也成为社会各界为之励精图治的重大课题。如今,以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为主要形式的住房保障制度在我国已经初步形成。

  200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用很大的篇幅谈到建立住房保障体系的问题,并提出“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廉租住房建设,增加房源供给,加强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和管理,积极解决城市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等具体举措。这既是住房困难的低收入人群的福音,也是楼市调控的一大进步,我国保障住房体系建设由此翻开新的篇章。

  在随后的几年中,党中央、国务院、住建部多次召开会议,部署工作,要求抓紧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并在着力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同时,把帮助中等收入家庭解决住房问题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坚决贯彻落实关于宏观调控的各项部署,抑制房价过快上涨。

  从2011年起,我国进入保障性住房建设“加速跑”阶段。保障形式继续以包括廉租房在内的公共租赁住房、包括经济适用房在内的政策性产权房和各类棚户区改造安置房等实物住房保障为主,同时结合租金补贴。2007年到2011年,中央财政安排的保障房建设年度补助资金由72亿元大幅度增加至1713亿元,年均增长121%;同时,对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项目的补助力度也逐步加大。各级地方财政每年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投入也由26.2亿元增加至1618.2亿元,年均增长180%。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再次提到“住有所居”,这与党的十七大报告是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也更加突显了党和国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决心和信心。我们欣喜地看到,几年来,无论是政策保障还是财税支持,住房保障工作始终被定义为关系民生的重中之重。2012年,《基本住房保障条例(征求意见稿)》的公示进一步加速我国的住房保障体系的建设。

  住房保障工作成绩斐然。统计显示,截至2011年底,全国累计用实物方式解决了2650万户城镇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可以预计的是,今后我国住房保障事业将发展地更快,百姓得到的实惠也会越来越多。

  大力兴建保障房的意义不仅在于满足居民的刚性需求,也是中国城镇化的重要一环。社科院撰写的《中国财政政策报告》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住在城市里的人口数量激增,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移居至大城市和中小城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76年的15.6%上升到2008年的44.9%,平均每年以1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且增速还在逐步加快。城市的常住人口不断增加,带来住房需求的不断加大。

  然而,住房保障并不能完全满足城镇化的需求,大量农村产业工人虽然居住在城市并被计算为城市人口,但其并不能同等享受到城市的各类公用服务。这种欠缺既体现在住房保障上,也暴露在入学、就业、医疗等方面。

  超速的城镇化还碾压着广袤的农村地区,城乡差距进一步被拉大。一方面,农村人口急速、大规模地向城镇迁移或转移,远远超出了城镇的就业吸纳能力和基础设施承载能力,造成很多城市“患病”。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都增加了城市负担,制约着城市发展以及城镇居民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城镇周围的空间扩张加速,农田不断被毁掉,农村发展明显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有劳动能力的青壮年农民纷纷进城务工,老人和儿童留守农村,带来一系列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2008年新年伊始,中央发布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搞好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形成促进城乡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机制。同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开始实行,这部法律为我国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

  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继续关注三农问题,虽然还姓“农”,不过,与以往的中央一号文件有了质的区别——那就是工作的重点包括了城镇化问题,变成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两轮驱动。有分析人士表示,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成了中国未来发展的一个战略转移点,解决三农问题,功夫用在“农”外。其主旨在于通过城镇化的发展,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与产业发展,积极稳妥地吸引大批回乡青年在中小城市和城镇落户,对地方发展起到带动作用。从那一年起,发展重点从单纯地发展新农村过渡到了真正的城乡统筹。通过城镇化,使中小城市与城镇吸引大量转移出的农民,作为农村问题彻底解决的工作抓手,以此引导未来城乡一体化全面发展。

  在水利建设方面,201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这意味着,从2011年之后的10年间,国家用于水利方面的建设投资将达到4万亿元。水利是农村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4万亿元投向水利建设就是要改变公共财政对农村、农民投入的不足,让城乡更加均等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谋划长远布局,已取得了喜人的成绩。2011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6977元,比2010年增加了1058元,增幅首次突破千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4%,成为自1985年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2012年,我国农民增收实现“9年连涨”,特别是增速不仅多年“跑赢”了GDP,而且连续3年超过城镇居民,城乡差距显着缩小。

  众所周知,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实践表明,建筑业与工业、交通业形成三大“耗能大户”。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建筑能耗占总能耗的1/3,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倍至3倍以上,所以说,中国建筑业节能减排的潜力巨大。

  为在建筑业这个能耗大户上推进节能工作,住建部原科学技术司于2008年更名为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同年,第一批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项目发布,包括上海世博世博中心在内的6个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入围。据报道,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评出742个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总建筑面积达到7581万平方米。

  在做好新建建筑节能工作的同时,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热计量改造也在稳步推进。2008年5月,住建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将北方采暖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1.5亿平方米的任务分配给各省区市。2011年住建部公布的数字显示,“十一五”期间,北方地区完成节能改造面积1.82亿平方米,超额完成了国务院交办的工作任务,改造在节能减排、改善民生、拉动产业等多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开创了良好的工作局面。

  2012年5月,住建部发布了《“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明确提出,到“十二五”末,建筑节能形成1.16亿吨标准煤节能能力的目标。其中包括发展绿色建筑,加强新建建筑节能工作,形成4500万吨标准煤节能能力;深化供热体制改革,全面推行供热计量收费,推进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形成2700万吨标准煤节能能力;加强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推动节能改造与运行管理,形成1400万吨标准煤节能能力;推动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应用,形成常规能源替代能力3000万吨标准煤等七大具体目标。

网站备案号:豫ICP备10204119号-1

豫公网安备 41050302000131号